English

第四届国家图书奖

1999-06-1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丰捷采写 我有话说

编者按第四届国家图书奖的初评工作在众多出版人、读书人关切的目光中有了结果。此次参评书目的总体水平怎样,与往届相比,初评入选的书目有何特点,这是我们关心的问题,也一定是广大出版工作者和读者所关心的。记者近日陆续采访了第四届国家图书奖哲学社会科学组、文学组和艺术组的数位评委,今天发表的就是他们对此次国家图书奖初评工作的总体印象及对近年来出版工作的一些看法。我们还将陆续采访科技、教育、辞书、古籍、民族、少儿等类别的相关评委,把他们的看法和意见传递给关注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评选工作的各界读者。

●总的来说,图书质量一届比一届好。

●本届参选的图书,具有世纪回眸的特点。

●提高编辑水平和编校质量仍是出版社的当务之急。

●书大而无当,精装版的内容却并不精彩,这种现象亟待改变。

●全集、文集类书似乎多了一些,终评时应该注意。

●专家、学者个人的研究成果不突出,是本届国家图书奖参选书目的一个不足之处。应注意扶植那些多年潜心研究、确有成果的专著和一些年轻作者。

●与其把功夫用在评奖上,不如用在选题、编辑、出版上。

●评奖应成为推动整个出版工作前进的动力,要防止把人力、财力、物力集中在少数几个选题上,而忽视出版物质量的普遍提高。

哲学社会科学类好书一届比一届多

邢贲思:这次参评的310多种书涉及经济、政治、法学、文化、社会学等10几个学科,总的来说,质量比以往几届有所提高。从学术质量上看,这次入选的书目中有不少好书,比如《亚里士多德全集》,译校水平相当高;有一些研究中国文化思想史的书,掌握了大量的材料,学术价值也较高;在法学领域,过去知识产权方面较为系统的书非常少,这次有一本,起到了填补空白的作用。

评委们经过几天的反复审阅、比较,普遍感到这次参评图书的一个特点是全集、文集类图书比较多。一些学者多年的学术成果以前没有机会结集出版,现在出版社有这个积极性当然很好,但同时应防止过多的问题。相比之下,一些专家、学者个人的研究成果就显得不很突出,这也是本届国家图书奖参选书目的一个不足之处。这次初评入选的书目中有几种是全集、文集类的书,它们的学术水平和编校水平都很高,确是优秀之作;而有一些就没有入围,尽管有的也很有影响,但部头太大了,且各卷的水平也不很平衡。

由此,希望出版社今后在图书选题策划方面尽量控制大部头作品,不要太多,而应注意扶植那些多年潜心研究、确有成果的专著和一些年轻作者。这次当然有一些年轻作者的著作初选入围,但更多的还是老专家。另一方面,希望出版社多出一个人或两三个人合作的学术专著,而不是几十人、上百人共同编撰的东西。

薛德震:这次参加国家图书奖的初评工作,总的印象是好书一届比一届多,这也是近年来出版界抓精品、抓质量取得的显著成效。评价一本书是不是好书,在我看来,有4条标准:一是导向正确,思想内容健康向上;二是学术价值上乘,从这次初评入选的书目看,科学性、学术性都有所提高。在评选过程中,评委们十分注重图书的原创性,平庸之作不能入围,入围的应该是那些有创见、有丰富新资料的著作;第三是文化积累价值高,也就是经得起时间考验、有长久生命力;第四是编校质量高、装帧设计有特色、印制装订质量好。

这次入选的书目学科分布比较广,说明近年来社科各门类的学术研究都有所进展。

从目前的情况看,各出版社对评奖都很重视,这当然是个好现象。但我觉得评奖应成为推动整个出版工作前进的动力,要防止把人力、财力、物力集中在少数几个选题上,而忽视出版物质量的普遍提高。

文学类全集、文集多了一些

季羡林:总的来说,图书质量一届比一届好,这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当然,真正有价值的好书不是一年两年能出来的,像第一届获奖的《管锥编》、《随感录》,10年也不一定有一本,因此不能绝对地说这一届的水平都高于以往几届。

作为中国图书最高奖,从第一届到第四届,我感到新闻出版署及各地的新闻出版机构、出版社都很重视,每次都投入很大力量,评选工作也很慎重。作为评委,我现在能说的就是,我们都非常公正,新闻出版署也从不干涉我们的评审工作,更不会把领导的意图或倾向强加给评委,最终的评审权属于国家图书奖评选委员会。

我感觉增强编辑的责任心,提高他们的编辑水平和编校质量仍是出版社的当务之急。对出版工作的另一个印象是,我们在翻译国外大作家的作品方面还不成熟,尽管近年来外国作家的全集出版得多了一点,但与其他国家相比,翻译水平、翻译质量还有待提高。同时,也应该提倡几种译本并行,由读者自己来选择。

张炯:此次初评入选的26种书包括文学创作、文学学术著作、外国文学和全集、文集4个方面内容。与前几届不同的一是入围的全集、文集类书偏多,大概有10余种,但由于它们均属大师级作品,确实在学术研究、文学创作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不评很可惜。同时,我们也考虑到了中年学者的著作,对那些在学术上视野广阔,有很多独到见解的应给予鼓励。二是对少数民族文学给予更多的关注,这次入选的藏族、蒙古族史诗《格萨尔王全传》和赫哲族民间文学《伊玛堪》,都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经典之作,堪称中华民族的瑰宝。三是在文学创作方面,改变了以往过多注意长篇小说而忽视其他体裁的状况,在继续关注长篇小说创作的同时,也关照到了诗歌等文学体裁,如此次入围的长诗《我的中国》,内容浑厚扎实,充满激情。在学术著作方面,一方面考虑了一名学者的专著,也考虑了多人合作的著作,在外国文学领域,这次入围的有一本是在外国文学单项评奖中获得三等奖的作品,但评委们觉得它确实翻得很好,文笔优美,应给予考虑。

要说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我的感觉也是全集、文集类书似乎多了一些,终评时应该注意。

陈建功:与上一届相比,我感觉这届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许多出版社都注意以全集、文集的形式总结五四以来文学大家的创作成果,如此次入选的《老舍全集》、《朱自清全集》、《郑振铎全集》等;第二是小说等文学创作的水平比上届有所提高,突出的表现是依然关注现实,有比较鲜明的时代精神,如报告文学《世纪木鼓》、《中国制造》,在艺术性方面也有比较大的突破和提高,如《红瓦》,以优美的文体写出了美好的感情;第三,在文艺理论方面,以新的视角切入,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如《百年中国文学总系》,用全新的方式描述中国文学史;第四是外国文学作品中套书和规模大的书较多,说明外国文学界依然保持着系统介绍外国文学作家作品,广纳博收的胸怀。

另一个突出的感觉就是图书装帧设计和印刷方面也有较大突破,图书质量有一定提高。但我想提醒出版社的是,在今后的图书选题策划中不要因为这届初评入选的全集、文集类书较多,而出现全集、文集一拥而上的现象。全集也好,文集也好,一定要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要保证高质量。

艺术类具有世纪回眸的特点

王朝闻:这一届总体来说比往届好一些,下的功夫也大一些,但问题依然存在,所以有的书就不能入选。

我想对图书出版工作提一点希望,就是我们的出版物一定要尽可能地保持较高的学术水平,较全面、扎实的知识结构和较高雅的趣味。印制、纸张的精致完美固然重要,但如果文字和图片没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还要制作精美,就没必要了。出版物的编辑在选题策划时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以严谨、严肃的态度为前提对待稿件,使出版物的学术质量、出版质量都以研究活动为基础,如果研究得不够,装帧得再精美,部头再大,也不会产生好的效益。

现在有些书大而无当,都是精装版、豪华版,但内容却并不精彩,这种现象亟待改变。另一方面,现在许多出版社很关心自己的书能不能得奖,入围不入围,哪怕是荣誉奖或提名奖。我想,与其把功夫用在评奖上,还不如在选题阶段、编辑阶段、出版阶段多下点功夫。

李松涛:从这几届国家图书奖的评选看,每届都有进步,艺术各门类图书的整体水平,在编选、印刷、出版等方面都在不断提高,有些书达到了国际水准。

具体到本届参选的图书,我觉得首先具有世纪回眸的特点,如出版社注意了为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出版精美的全集,绘画方面像《北京画院秘藏齐白石精品集》,戏曲方面像《一代宗师——梅兰芳》,从文艺发展的角度看,文艺确实应当立足全球,把我们的著名艺术家推出去,让世界了解他们。而以往对艺术家的研究大都是汇编性质的,现在不同了,如明清时期的画家都有深入的个案研究。另一个可喜的现象就是对本世纪的艺术理论成果给予了汇总。同时对当代的艺术现象,如年轻人的艺术思想等,也给予了相应的关注,做出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对画家的研究也不再仅仅限于他们的绘画作品,而注意了有些艺术家的手稿和艺术资料,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同时也为研究本世纪美术创作的发展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但从这次出版社送选的书目看,出版社过份追求豪华的问题不容忽视。一出就是大部头,忽略了读者的实际购买能力,读者买不起,没处放。这些年大家为了得奖互相攀比,好像越大越好。这次我们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坚持以内在质量为重,不是越大、越厚越好,小开本的书同样有好的。比如《中国建筑史》就是一本“小书”,但却是对中国建筑史研究的奠基之作,学术价值很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